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URL
December 31, 2023 • 17 min read
by Simon Meng, mp.weixin.qq.com • See original
前言:这是我今年写的唯一一篇与技术无关的文章,却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篇,因为它回答了一个在AI时代最重要的问题:如何保持自洽。
▌01. 扑面而来的焦虑
在2023年的岁末,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会感觉到焦虑。这种焦虑不仅来自上一个时代红利的退潮,更来自AI时代的开始。
而这种焦虑,在我结束奇绩创坛秋季创业营路演日时,达到了顶峰。
▎这种焦虑首先来自Agent(AI代理的智能体)对人类的直接挑战:
今年的奇绩路演日,67个创业项目里边有34家是做Agent的,占了一半,而且基本上覆盖了你能想象到的所有事情——做编程的agent,做企服问答的agent,驱动游戏NPC的agent,复活逝去的亲人的agent,创作内容的agent,挑选热搜题材的agent,最离谱的是,居然还有自己能够上网看新闻刷剧,并且和别的agent进行社交,有自己的“生活”的agent。
要知道这些可曾经**是能够定义何以为人的重要事情啊!**现在却都能够让agent去做,因为比用人去做的成本更低,但效果并没有差那么多——换句话说,在完成同样的任务时,agent制造了更少的熵。那么?那是不是由LLM驱动的agent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,即已自证比人更”优越“?或许以后这个世界上只要有agent就够了?想到这里,我不仅仅是焦虑,甚至还有点不寒而栗。
▎这种焦虑也来自已经难以跟进的技术迭代速度:
恰逢在在路演前,我有一个自认为很棒思路,能够实现文字引导的3D高斯(3D Gaussian Splatting) 大场景的内容及风格迁移。于是我在经历了最近十年睡得最少的一周之后,在路演前一天跑通了技术管线,并上线了实验结果的online demo。在路演日当天还吸引了不少目光,我当时还言之凿凿地说我们是第一个做出来的团队。结果,在路演日结束的第三天,两个类似功能的工具几乎同时发布了,而且卷到名字都重复了,都叫GaussianEditor,一个是华为的,一个是商汤的…… 虽然事后验证这两个工具的编辑功能还是更针对场景的局部修改,但是还是让人不禁感慨技术发展的竞争之强烈。
此外,我一年前创建了付费订阅的知识星球,然后本着为读者负责的原则,变相“强迫”自己每周对所有重要的AIGC技术更新进行跟进。这一年来,我发现重要技术和工具出现的间隔越来越短,我需要花在更新上的时间越来越多。但是,在我努力保持更新频率的同时,在订阅者没有减少的情况下,我知识星球中每个技术更新帖的平均阅读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——这说明,即便我更新得过来,读者也看不过来了。
这仿佛一再应验了理论物理学家杰弗里·韦斯特在《规模》中提出的预言——几乎所有团队、公司,国家都陷在红皇后效应的陷阱中:我要比对手更强,就要强迫下一次颠覆性创新被我所掌握——并最终最终重大创新的间隔被无限压缩至几乎为0,即“奇点”。
▎在奇点来临之际,焦虑还来自被科技速度牵引下异化的人类生活:
我跟着创业团队一起工作的这一周,平均睡眠时间是凌晨2点半-8点半,几位联创则是大概4点半-9点半。我本来以为我们已经是很离谱的团队,后来和另一个奇绩创业项目团队的CEO聊天,他听了之后淡淡的一笑说,他已经很多年没有3点之前睡觉了。更离谱的是,我眼看着几位联创在全天候工作,且一直保持高表现的情况下,仍然有处理不完的事情,以及无法及时跟进的技术进展。虽然他们看起来乐在其中,但是我仍然忍不住去揣度,这是商业或者说科技对人类的一种“驯化”。
或许在真正的技术奇点到来之前,我们就先到达了内心的奇点——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受到了动摇——首先是生活和情绪价值,紧接着是技能和思想价值。
▎这种焦虑不仅来自我自己,还来自投资人:
我本来以为焦虑的或许只是我们这些身在AI浪潮中的创业者和KOL们,对于怀揣着资本的人们来则如隔岸观火和隔空下注般轻松。
但是,后来通过和多位投资人的沟通,我发现投资人也很焦虑。他们即怕投错,更怕错过,但是最怕的还是,自己明明千挑万选出来一家无懈可击的好公司,却最终又被突如其来的技术革新后浪拍死在了沙滩上。
说到这里,我想起来因为路演后我们接到了近300名投资人的联络,实在无法通过人力筛选。我于是用GPT4做了一个筛选投资人的GPTs——只需要输入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姓名,就可以自动按列表返回投资人职位、基金规模、投资案例和综合评价。一想到本来在筛选AI项目的投资人却被AI在反向筛选着(我们当然会进行人工的再次核实!),突然感觉到一种赛博反讽。
▌02.无法逃避的选择陷阱
针对科技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,凯文·凯利曾经用书名提出过疑问——《科技想要什么》。我印象中他在最后也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,但是他仿佛对科技逐渐主导一切的趋势并不反感,因为他在《必然》中提到,科技发展的最大好处,是给人们更多的选择。
就如万物均有两面性一样,更多的选择,既是恩惠,也是陷阱。
▎首先是消费陷阱——在进行消费选择时(无论你消费的是金钱还是时间),因为人脑已经无法承担每一次从海量选项中做出最优选择的成本,我们已经躺平式地放弃了自己的数据隐私和选择主动权,而是让系统帮我们做出“最优解”——尽管有时候所谓的最优是从平台角度出发的,甚至是从连平台都无法完全掌控的黑箱模型出发的。
▎其次是学习陷阱——我们历史上有很多的“全才”,例如达芬奇是艺术家、工程师、生物学家、数学家。而现在人类的知识书已经庞大到最聪明的人穷尽一生,或许都无法遍历其中最末的一个分支,而这棵知识树的速度还在以指数级别的恐怖速度在增长。
▎最后是创作陷阱——我们会感觉自己在AI的加持下在技能层面几乎无所不能,但是却忘记了当所有人都具备了几乎一样的AI能力加持时,自己却因为精力的分散而难以精进,慢慢丧失了自己的独特优势甚至创作的动力。而这,也是我在面临和思考的问题。
我们并不是不知道陷阱的存在,而是我们实际上并没有太多选择**,我们的焦虑就像投资人一样**——我们害怕选错,也怕错过,更害怕的是其实我们在当下无论如何都无法做出最优解。
▌03.人的价值
最终,绵延不断的焦虑在我从北京回到南宁第二天终于度过了顶峰。抚慰我的,不是哪位大咖给的新的邀约,也不是融资成功的消息,而是温暖的阳光,温润的空气,熟悉的食物,和不紧不慢的人群——换一句话说,是关于人的因素。
这种让人宽慰的感觉启发了我,我们如果要在风起云涌的AI时代保有自己的稳定的内核,就必须找到和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。那么,在AI时代,人的价值是什么呢?
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先来看AI的缺陷——我认为是**“有术无道”**——这里的道并不是一个玄学概念,而是实指AI诞生过程与普遍碳基生命/自然演化产生的生命的差异性:没有环境,没有动机,没有来处,没有context。AI在数据中诞生,在人工神经网络训练中进化,在权重信息中存续,在文件复制中增长,所有的这些都与AI本身无关,都是人类的被动推动——**AI不需要特定去做什么来推动自己的进化和存续,也就没有“本能”。而生存和繁衍的本我,其实是璀璨文明最初的基底。**当然,有人会说AI可以呈现出类似人类的情感,但是这是通过与人类行为对齐实现的,并非AI出于“自身的需求“而自主衍生出来的概念。
这个观点反过来,就可以看到人的价值。我们已经知道,单纯的“术”的追赶注定是徒劳:在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,对于技术的极限跟进就好比抽刀断水——你得到的是快速流淌江水中一个切面,在加速流动的时间长河中的意义趋于无限小。
因为只有以“人“的角度出发做选择,不断追寻和锻造自己的“道”,而不是以技术最优解的角度做选择,才能避免跳入”选择陷阱“——因为”技术最优“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在动态变化,而”人“的价值是多样化且相对恒定的。
▌04.寻“道”
- *那“道”又是什么呢?**其实“道”的具体概念因人而异(而这也正是其宝贵之处),但我愿意和大家分享我自己觉得最接近“寻道”的事情——我在做以下这些事时,更少感到AI时代的焦虑,更多感到作为人的价值。
▎寻找自己的使命
请牢记:使命>技能>知识。努力找到自己的使命(即便是暂时的),你的使命会让你能够在AI海洋中找到你的专属杠杆——请让你内心的声音引导你想去做某些事,然后去找特定的AI工具;而不是因为你发现AI工具能够很快速低成本地做某些事,才决定去做它。因为轻率地采用第二个策略,会导致你将在短时间内被更年轻的创业者使用更新的技术打败。
▎坚持精进自我,做AI时代的匠人
AI的出现会使得获取复杂信息的渠道变得不再稀缺,但一切AI的训练源于数据集,但是每个行业总有秘而不宣,只掌握在少数人心里的门道;因此,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能力,找到专属的insight,这些独家信息将成为你的护城河——提供在大模型偏见和盲区内的信息熵。同时,切记真理通常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。
▎在全模态的环境中发现最具体的应用场景
目前的AI大部分是单模态的(如大语言模型)和事实上不可能做到完整的多模态(例如有能够同时对文字、图像、点云、音频文件做对齐的模型,但是这些格式本身就是真实世界的语完整信息的摘录和压缩,而非世界本身)。但是,“现场有神明”,只有我们身处在充满烟火气的世界中,才能知道如何为大众在每一个侧面提供最稀缺的情绪价值。正如前面所说的,AI是无源之水,无根之萍,或许永远无法“主动”地对人们给予关心。
▎进一步关注情绪价值
这一届奇绩创坛的67个项目,除了我自己和认识的朋友参与的,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关于用AI"复活"已逝的人的项目——不是因为他们技术有多强,而是因为他们想做的事情有独特的情绪价值。
我突然发现,其实我已经厌倦了“降本增效”的叙事——多快足够快?多便宜是足够便宜?多少的物质又算是足够?越来越快、快到极限的时代真的会让人幸福么?其实我们需要这些东西的最终目的不就是兑现成情绪价值么?那为何不从最开始就直接关注情绪呢?或者说,我们能不能会找到一些因为有了AI才能去做,而不是有了AI就能做得更快的,且对人类有普世价值的事呢?
再次强调,AI可以帮助提供情绪价值,但是只有人是最初的发起者。
▎广泛涉略,成为超级个体
“螺丝钉继续被AI替代,具备架构与整合能力的全栈个体更受欢迎”。这意味着,我们需要主动减少重复性工作,多做有创造性、独特性的工作,通过快速地做连线,不断寻找微小的“质变”。
AI其实更易于寻求量变而不是质变——大模型的训练并不容易——网络结构的设计和验证、数据的清洗、训练硬件基础设施的建立、超参数的调整等。这就导致了,AI的“快”,指的是在同一条车道上奔跑的速度,而不是快速切换车道的速度。
相比而言,人脑更灵活,我们天生厌倦一成不变,只要再加上一点点的勇气,再以AI为杠杆,或者这是人人创新最好的时代。
▌05.结语
在若干年回望当下的时间点,人们会发现,如果这不是人类文明最后的黄金时代的话,必然是崭新纪元的起点。正如狄更斯在《双城记》开头说过“:这是最好的时代,这是最坏的时代;这是智慧的时代,这是愚蠢的时代;这是信仰的时期,这是怀疑的时期;这是光明的季节,这是黑暗的季节;这是希望之春,这是失望之冬;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,人们面前一无所有;人们正在直登天堂,人们正在直下地狱。”
参考文献:
插图:gpt4 + dalle3
《规模》by 杰弗里·韦斯特
《科技想要什么》,《失控》by凯 文·凯利
奇绩创坛2023秋季路演日,67个项目,51个大模型主题相关: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fVTxYWc4f2x9W710mMQzJA
奇点临近,带着地球去流浪 by 集智俱乐部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HYnL9dEsIsqVnREClp7M6Q
- 作者:Simon阿蒙
- 链接:https://shengyu.me//article/find-peaceful-in-ai-time
- 声明: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相关文章